|
|
|
|
怎样从小培养宝宝的自主学习能力?(1) |
|
|
|
|
作者:灵通心理 发表日期:2019-4-3 阅读人次:4042 |
|
|
|
|
|
该文的教育思想和成才幼儿园主张的不教思想,侧重培养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非常相似。我们采用不同年龄混合的编班模式,因此,任何班级皆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处于下的宝宝,实施三个“不”:不闻、不问、不管,在教学方面不做任何要求,也就不存在任何学习压力的可能。尽管没有任何人为其付出教学和指导行动,然而,因为幼儿强大的自我学习潜能和受环境的巨大影响,宝宝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获得令人惊奇的知识量,最重要的是宽松自由的不教氛围让宝宝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快速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心算神童的核心基础,常人看重的心算能力、技巧和内容倒并不是教育的关键因素。根据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这种教育模式对两三岁的幼儿实施教育的效果最好。
“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懂。”
这是一句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的话。父母总是过多地看到宝宝的“无知”和对父母及其他抚养人的依赖,并因此限制宝宝的各种行为。“不行,危险!”“别动这个!别碰那个!”因为不相信那么小的孩子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获得各种知识、常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父母就很容易将宝宝置于善意的过度保护中。过度的保护一方面造成宝宝更多地依赖父母,另一方面也会限制宝宝的探索行为,妨碍宝宝的学习进程。
填鸭式地给宝宝灌输一些所谓的知识并不可取,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才是需要极力主张的教育模式。自主学习也就是在宝宝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宝宝的主体性,让他自己去学,而不是替他学,或者强迫他学,让宝宝主动去追寻令他自己信服的答案。
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斯宾塞最早提出让幼儿自主学习的主张,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是啊,不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试想想,即便终其一生,我们又能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呢?因此,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为什么小燕子春天来了,秋天又走了?为什么夏天下雨而冬天下雪?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他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些知识。但是如果我们给宝宝指引一条获得这些答案的途径,他获得的便不仅仅是这些知识,而是比这些知识重要得多的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宝宝在自主寻求这些答案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富于探索精神。这才是父母能给予他的一生最大最宝贵的财富。
宝宝的学习特点
新生儿和婴儿——
事实上,宝宝天生就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可以分辨和记忆各种不同的光线、声音和气味。例如,一个早产5周的新生儿在出生6天时可以记忆视觉刺激;6个月的婴儿只需5-10秒就能对刺激进行辨别;3个月婴儿对视觉刺激的记忆可以保持24小时;1周岁的婴儿对视觉刺激可以保持几天,如果是非常相似的刺激物,如人的照片等,婴儿对视觉刺激的记忆可以保持好几个星期。
实际上,这些研究发现依然低估了新生儿和婴儿的学习能力,新生儿对周围世界的记忆和理解可能比这要强得多。罗维·科里尔在他的可转动木架的研究中发现,2到3个月的婴儿在学会用踢腿使木架转动之后,相隔2个星期后,只要在他们头上挂上这个架子,他们还会记得这件事,并且马上开始踢腿转动木架。
几个月的宝宝手里拿着玩具,一不小心当啷一声掉在地上。妈妈把玩具捡起来交给宝宝。宝宝没拿稳,玩具又当啷一声掉到地上。宝宝好奇地盯着地上的玩具,明白了地上的玩具与他手中玩具的关系,也明白了是他把玩具扔到地上才发出了响声。宝宝很快对这一发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的小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靥,好像成心使坏似地一遍又一遍地扔玩具,一再地验证玩具掉落地面时带来的响声,体验玩具掉到地上所带给他的乐趣。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就是宝宝自主学习的萌芽。
新生儿和婴儿的早期记忆、知觉与他们后来的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的追踪研究证明,在婴儿期对视觉刺激的早期记忆与3-6岁时的智商分数之间,有相当高的正相关关系。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早期记忆发展涉及到宝宝的各种基本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对新奇事物的反应等,是宝宝早期智力发展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指标.
记忆最简单的方式是再认,即过去见过的东西在眼前重复出现时想起它来。记忆的第二种方式是回忆,比再认要难得多,它指过去见过的东西,即使当前没出现在眼前也能想起来。到1岁时,婴儿已经出现了这种记忆方式。因此,当1岁婴儿观察了别人玩一种玩具后的几小时甚至几天后,他还能寻找被掩藏起来的玩具并模仿成人玩玩具的动作。所有这些研究都表明,新生儿和婴儿的心理能力,比我们以前想象的要强得多。(待续)
|
|
|